按照自治区下发的《关于在全区开展2012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通知》要求,乌海市团委迅速安排部署,组织三区团委及基层团组织认真调研,深入三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居住地和涉农社区,采取召开座谈会和走访等形式与工地、社区、街道、工厂、学校进行深度交流,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活动主题的前提下,就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利益诉求、成长发展路径、价值导向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和掌握当前乌海市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和面临问题,为下一步做好面对面的活动扩大了工作覆盖面,全面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普遍性精神文化生活诉求,为促进社会融入、维护合法权益奠定了基础。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乌海市的基本情况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新兴工业城市,总人口50多万,西部大开发以来,率先在国内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是较早实行城乡单一户籍制度的城市之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乌海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7月1日开始,率先在自治区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是全国地级市中首先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后,5.6万农民成为农区居民,享有城市居民待遇。2005年起,乌海市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农区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寄宿费。2007年纳入免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范围扩大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生。2008年,免除低保家庭子女在高中阶段教育和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杂费、住宿费和教材费。2011年实现高中所有学生四免一补政策。
本次调研的课题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我们认为主要是指80后、90后上完学就进城打工,渴望融入城市社会的人群。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进入乌海市的农民工,大多数来源于陕西、甘肃和内蒙古中西部,集中居住在乌达区铁路西、皇冠路及三道坎、海南区巴音陶亥镇、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等生活条件偏差的地方,大部分没有固定住所,多以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较低,农民工生活条件处于中下等。且大多数为暂住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享受相关惠民政策,生活压力很大。
二、本次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研范围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重点在街道办事处及多家非公企业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研问卷1320份,收回调研问卷1135份,回收率为85.9%。问卷调研内容包括农民工在文化权利意识、文化自觉程度、基本文化需求、文化消费能力、文化生活情况等方面的基本现状以及新特点、新诉求、新倾向。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些基本情况:
(一)乌海市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1、性别年龄构成:本次调研,男青年占83.3%;女青年占16.7%。其中,18周岁以下12.3%;18——28周岁69.6%,28——35周岁18.1%。从以上数据得出,农民工进城务工青年整体年龄偏低,绝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是适龄青年,这就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2、文化和收入构成: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小学文化程度的19.6%;初中文化程度的52.3%;高中或中专学历28.1%,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月收入,800-1000元的22.6%;1000-2000元的59.6%;2000元以上的17.8%。由此可见,这个群体的文化结构和工资收入是偏低的,但比家乡的月平均收入水平要高出许多。农民工群体文化消费意愿弱、期望值低,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方面的开支非常小,文化消费月多在50-200元这间,甚至于有的无文化消费。
3、流动和打工动机:人员流动性很大,以利益驱动为主。以多赚一点钱为明确动机,然后回老家把日子过好点的占73.5%;无意识地跟随同乡来的占15.6%;想不断提高自己,成就更大的事业的占28.6%。来乌海打工1年以内的28.3%;1—5年的46.4%;6-10年的25.3%。由此看来,进城务工青年来乌海打工受利益驱动的倾向性比较明显,同时还伴有从众心理和无意识行为。从人员流动情况看,大多数人来乌海的时间比较短。根据以上数据和我们所进行的个别走访与座谈会看,进城务工青年的流动性非常大,成批管理比较困难。
4、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一、两个兄弟姊妹,“;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这一点与城市同龄青年颇为相似。
5、工作状况:
(1)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总的评价。据调查,在进城务工青年中对工作和生活状况很满意或较满意的占21.5%;还过得去的占62.3%;不满意的占16.2%。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得出,进城务工青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感觉一般。
(2)面对大多是苦、累、脏、险的工作,进城务工青年有的抱怨,有的觉得无所谓或无奈。根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干这种活就是为了多挣一点钱,无所谓公不公平”;;“;虽说是我们自愿干的,但还是感觉不平等”;。
(3)对工作环境的认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来到乌海市的农民工青年大多居住在矿区附近,因为那里房屋租赁相对于城区便宜很多,但是矿区的居住环境、购物、出行均十分不便,可是对于月收入相对低下的农民工青年们,如果选择居住中心城区的房屋那将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所以根据被调查对象对“;因为在城里,有不少人住豪华公寓、开高档轿车、养名猫名狗,而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城里人看不起打工人员,也有不少打工人员感觉在城里是低人一等。”;等问题的回答结果显示,进城务工青年中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不公平、贫富差距过大等现象都比较勉强无奈地容易接受,但还是希望政府能够尽快解决这类问题,提高社会的公平度,缩小贫富差距。对自己在城市中遭到部分人的歧视最不能容忍,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支持进城务工人员。
6、生活状况:经过走访调查有多数矿区、建筑工地的打工者仍然生活在集体空间内,生活空间狭小,缺少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混合性、生存式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模式,使农民工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与自己的家庭生活在一起,长期出外打工,也影响了婚姻生活的稳定。但就适应性方面来看,生活状况的变化比较平稳。进城务工青年能较好的适应来乌海市后的生活,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没有反映出太大的波动。但是,各项保障措施亟待完善。如在“;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都缺乏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的调查中,38.4%的人认为“;主要是老板一心想着钱,故意不办”;,61.6%的人认为“;只要多发点工资就行,有没有保障无所谓”;,“;这方面还不太懂,没法发表看法。”;在诸如此类的关于生活状况的调查中,大多数外来务工青年反映出来的压力都是一般,只是“;不稳定、无保障”;是多数人关心的问题。他们思想活跃,向往城市生活,但是总体文化素质仍然偏低,多数只能从体力劳动,在企业里面当普工和技术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基本上在50-70小时,
7、精神文化及心理健康状况:新生代农民工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精神心理问题,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最少得到关注的深层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部分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这就使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感情孤独”;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惑,在实地调研中,透过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略带羞涩的话语,常让我们感到其内心闪烁的隐痛和不安。
8、对团组织的认知状况:较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对团组织的认识模糊。有32.8%的进城务工青年对团组织的概念比较清楚,略知一二的占56.7%。85.3%的人认为团组织是比较先进的组织;不清楚的占18.2%。可见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没有将入团作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来对待,政治态度不够成熟或没有明确的政治态度。
(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及精神文化生活情况。
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的依次选择为赚钱养家和出来见见世面等。农民工进城最大的困扰依次为收入无保障,子女在城里就学困难,父母、子女无人照顾,出了工伤事故无法医治,工作不稳定,生活成本太高,住房困难等。但这些困难在短时间内是根本无法改变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与城里人相比,无论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职业技能还是社会交往层面都处于劣势,不平等的社会氛围对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依托以亲友或同乡介绍和自己直接到单位应聘为主找工作,虽然近年来,通过政府或中介机构组织和介绍外出就业的农民工逐步增多,但仍然不是主要渠道。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他们从事较多的文化休闲活动与他们的意愿基本保持一致。虽然业余文化生活比较缺乏,但并不能掩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文化休闲活动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渴望能够在业余从事一些自己喜爱的文化休闲活动来减轻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按照喜爱的程度排列依次是:上网浏览或聊天、听音乐、喝酒、看电影或电视、睡觉、读书看报。伴随着大量的青年人加入到打工一族、农民工文化程度的逐年提高和网络的普及,特别是网络虚拟世界可能弥补农民工的情感需求,农民工上网的比例将会稳步增长。
(三)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消费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是影响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消费意愿的最直接原因。从根本上讲,消费水平决定于经济收入,文化消费作为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消费行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水平与意愿受农民工自身经济条件与经济地位的强烈制约。农民工在衣食温饱上面临经济压力时,就不会首先考虑文化消费需要。繁重的体力支出和强大的生存压力,客观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水平产生了极大的抑制作用。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一般都在10小时以上,他们的工作都比较累,体力支出很大,工作之余很多人都选择睡觉休息,没有什么文化生活要求,扼杀了这一群体的文化消费意愿。
三、通过调研折射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工作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匮乏。各级党委、政府提供给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所提供的文化设施、项目也比较单匮乏。新生代农民工则希望地方政府和社区提供技术培训、文艺活动、图书室和阅报栏、电视录像厅等文化项目、文化设施,同时,他们也期望地方政府和企业给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而且这些文化生活内容符合农民工的实际需要。
(二)企业的文化供给与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缺口。农民工所在企业提供的文化设施或文化项目从多到少依次是电视、图书报纸、文体活动场地等,有的企业基本没有提供任何文化娱乐服务。而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层次较高且具有多样性,他们希望企业提供电视、技术培训、图书报纸、电脑等文化设施或项目,或者组织各种文体活动。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较少。文化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不应该成为一句简单的口号。在城市里辛苦流汗的广大农民工无疑是应该关心的重要群体。由于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欠债较多,基层文化工作处于边缘化现象严重,用工单位和相关部门,对农民工人文关怀较少,让农民工的文化饥渴难已得到解决。
(四)大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缺少引导。城市人对农民工还存在着歧视现象,没有把他们列入工人队伍。农民工应有的地位和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他们的文化知识得不到提高和思想得不到进步。因此,丰富广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要从大文化上对农民工进行关照和引导。
四、丰富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的意见与建议
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精神生活问题是农民工在实现由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如果不尽快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与和谐社会要求相悖。农民工的文化建设要与他们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要探寻切实可行的实现丰富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的路径。
(一)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逐渐把广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纳入到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进程之中。将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到建构和谐社会的理论框架中,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利是政府作为社会责任主体和义务主体的应有义务,但面向广大农民工的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必须要有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来担当,以便政府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全面推进农民工的文化建设,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农民工文化生活领域,并为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二)加大投入对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方面的投入,办好与农民工文化生活相关的文化事业。以政府文化部门为主体,面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公益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发挥文化工作在提高农民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组织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民工集中区进行专场演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会同宣传、财政、劳动、农业、公安等有关部门,推动农民工用工单位自身文化建设,鼓励农民工创作和表演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文化经营活动,净化农民工文化生活环境等。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宏观指导下,对现行文化部门的职能进行拓展,是一种比较可行的选择。
(三)企业应该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文化精神生活保障。用工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企业因该认识到工人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要从心里尊重外来农民工,要保证工人必要的休息和文化生活的时间。毕竟农民工是农村农民群体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企业给予的文化需求和期望并不高,目前主要集中于基本的文化消费和关系自身发展前景的技术培训上。企业可以为农民工提供简单的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设施,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联系政府部门组织一些相关的技术培训等,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娱乐需求。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个全新的新时代赋予我们共青团全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从全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再就业教育、收入均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从而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不够丰富的问题。进而全面实现新生代农民群体在城市稳定就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的目标。